“吃頓奶冷不丁就吐我一身,吐得我心都慌了”

“我家寶寶頻繁吐奶,一天吐十來次,好嚇人啊”

“我奶少,喝湯按摩好不容易讓她吃上的,沒吃幾口給你“哇”地噴出來一半。心都揪起來了,抱著她一圈圈地走,又心疼娃,又心疼奶……”

為什么寶寶是吃撐了嗎?是喂得不合適嗎?寶寶吐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
寶寶又吐奶?先檢查這些“姿勢”對了沒

1.準備姿勢:查看寶寶鼻腔是否阻塞

如果是,最好先清潔鼻腔再喂奶,避免寶寶吃奶時,嘴巴、鼻子都堵住而難受。但要注意避免寶寶過餓或大哭后喂奶。

2.喂奶姿勢: 避免平躺、銜乳不當、壓到小肚肚

比較正確的姿勢是抱起寶寶喂奶,讓寶寶的身體處于45度左右的傾斜狀態(tài),這樣就能有效減少因躺著喂奶而造成吐奶的幾率了。

同時,如果是母乳喂奶,寶媽應(yīng)注意將整個乳頭和大部分乳暈都塞入寶寶的口中。否則寶貝吃奶時吸入空氣,就容易造成寶寶吐奶。(如果是奶瓶喂養(yǎng),則要選擇合適寶寶嘴型的奶嘴。奶嘴孔太小,寶寶需要用力吸吮,會導致空氣被吸入,引起吐奶;奶嘴孔過大,奶水流量大,寶寶吸吮時又容易被嗆著。

另外,不自覺壓到寶寶的小肚肚,也是新手爸媽常見的“錯誤”姿勢,比如:喂奶時把寶寶抱得太緊、換紙尿褲時將腿抬得過高、紙尿褲包得過緊,都容易擠壓到寶寶腹部,進而誘發(fā)吐奶。剛吃完奶也不要引逗寶寶。

3.喂奶后姿勢:記得豎抱拍嗝、注意側(cè)臥

寶寶每次吃奶后,要記得豎著抱起寶寶后輕輕拍打后背5分鐘以上,能幫助寶寶打嗝,盡量讓寶寶打上2、3個嗝。當然啦,也不要為了打嗝影響寶寶的吃奶進程。

寶寶吃完奶后要睡覺時,盡量使用側(cè)臥的姿勢,以防發(fā)生吐奶時,奶塊進入氣管而窒息。吃奶后睡覺的前15分鐘,寶媽最好陪在寶寶身邊;之后可以讓寶寶獨自熟睡,側(cè)臥的睡姿比較安全,寶媽可以放心。

另外,如果寶寶已經(jīng)吐奶了,刺鼻的難聞氣味也容易讓寶寶繼續(xù)嘔吐及時更換被嘔吐物污染的衣服、被褥。

除了護理,也要警惕消化不適的問題

許多爸媽都聽過,寶寶腸胃嬌嫩,消化系統(tǒng)還沒發(fā)育好,可具體是怎么回事呢?

1.媽媽的胃是豎著的,而初生寶寶的胃卻是橫著的。

2.新生寶寶的胃只有葡萄那么大,出生10天后,寶寶的胃也不過才雞蛋那么大!稍不注意就可 能吃太飽,增加吐奶的幾率。

3.新生寶寶胃的入口(賁門)比較松,收縮力不夠,奶汁很容易逆流回食道。

4.對比成人,寶寶的乳糖酶僅70%,腸激酶僅25%。酶活性低容易導致乳糖和蛋白質(zhì)消化不良而引起脹氣

所以說,如若以對于上措施都檢查了,且排除喂養(yǎng)方式不正確,但還是經(jīng)常吐奶的非母乳喂養(yǎng)寶寶,可能是出現(xiàn)了腸胃消化不適,或許可以嘗試使用部分水解蛋白配方的奶粉哦。

“消化不適"

牛奶蛋白分子就像一整串長長的珍珠,寶寶稚嫩的腸胃不易吸收哦!如果把珍珠斷開,分別吸收,就會容易很多的。

臨床證實,部分水解蛋白配方粉在24小時內(nèi)能舒緩?fù)履獭⒖摁[、煩躁不安、脹氣和排便頻率等消化不適。

當然啦,這里只是對寶寶生理性吐奶,提供的一些日常護理建議。如果寶寶出現(xiàn)以下情況:吐奶時弓著背,表情很痛苦。持續(xù)哭鬧并握緊拳頭;吐的奶呈豆腐花狀或者帶奶塊的半消化奶液,帶有酸味;又或者寶寶嘔吐劇烈而目頻繁,并吐出呈黃綠色、咖啡色液體,精神萎靡恍惚,甚至伴有發(fā)燒、拉肚子等情況。

那么很有可能是寶寶生病了,需要及時去醫(yī)院咨詢,尋找相應(yīng)的解決辦法。